文字描写一向都是线性陈述事实。链接的发明使得网页产生了横向交叉,从而互联网变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三维整体。

默认的网页链接是在链接文字的下面划一条线,提示用户该文字有链接页面——互联网虽然历史并不久远,但是从开始到现在,我们接触网络时,链接就是这个样子,所以,我们都接受了这种链接方式。即使后来可以凭借 CSS 技术来个性化链接,使得链接开始变得不同寻常起来。但是我们都对于这种默认的链接表现方式给予认可。总结一下这种链接的特点:链接线在链接文字的下面,也就是链接线出现在了链接文字的下一行的方向那一侧。那么,这种常见的链接方式在竖排模式下有表现的怎么样呢?

首先,在 vertical-rl 模式下,也就是东亚古籍的书写模式,例如中文古籍——行内从上到下,换行从右到左。这个时候,因为英文是顺时针旋转 90 度,所以,链接在竖行文字的左侧,也就是在换行的下一行的方向。很好!这基本符合我们的使用习惯。

其次,就是在 vertical-lr 模式下,也就是蒙古语族文字的书写模式,例如蒙古文古籍——行内从上到下,换行从左到右。这时的英文依然是顺时针旋转 90 度,链接依然在竖行文字的左侧,也就是换行方向的上一行的方向。这个时候就有悖于我们平时的习惯了,相当于链接线划在了横向文字的头上。所以这个时候,如果按照我们的平时习惯,就需要对文字的链接方式进行修改,将其放置在竖行文字的右侧

代码如下:

a:link { text-decoration: overline }

所以,对于链接,如果使用默认链接显示方式,需要针对 vertical-lr 模式下的链接进行调整和优化,从而符合人们的使用习惯。